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6节(1 / 2)





  原本两人面色僵硬的,结果等于小寒一上桌,他俩怀着好奇尝尝,里面面色又不一样了。

  胖婶儿夹了一筷子又一筷子,先是觉得好吃,过了瘾才又开始重新细细的品尝,她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于小寒:“这酸笋你是怎么做的?”

  东山脚下有一大片的竹林,那片正好还是他们家承包包括着的,以前胖婶儿还觉得碍事,不方便她收鸡蛋,可现在又庆幸她没把竹林砍了。

  那整片儿的竹林因为是在他们家承包地当中包含着的,所以基本上算是他们家的私有物了,村里人一般是不去他们那里砍竹子挖竹笋的。

  毕竟村子旁边儿的竹林更近些,也更方便,以至于那片儿竹林里的竹笋成年的长,竹林也越长越密。

  胖婶儿好像找到了处理那些竹笋的方法了。

  酸笋做起来也是实在的简单,于小寒三言两句的就说完了,胖婶儿又仔细追问:“没了?就这么简单?”

  这时,姜夔开口了:“其实也确实是简单,甚至都不用淘米水腌,只用清水腌就足够了,只是用淘米水腌出来吃着更不容易伤胃。

  不过其实要是想腌出来好吃,主要是靠酸水的。一般来讲西南地区腌酸笋那边儿的酸水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腌出来的味道足得很。”

  听姜夔这么开口一科普,胖婶儿才把目光转向他身上,好奇道:“小姜你也懂这个?”

  “之前爱出去跑着玩儿,见到过,西南那边经常这样做着吃。不然笋只有冬季吃着最嫩,其他季节吃起来都老老的,这样腌出来吃,口感会更脆更好吃。”姜夔继续解释道。

  胖婶儿一开始听着还想着姜夔见识挺多,后来听听就把浑身的心思都放在酸笋上面了,她又夹了一个放嘴里,尝尝果然口感如姜夔所说,便点头道:

  “确实是这样,我们村里一般也就是冬天挖两个换换口味吃,不然整天萝卜白菜的容易吃腻,到了夏天青菜挨个长大,也就不吃笋了,加上那时候的笋也老。”

  于小寒这时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来:“对呀,婶儿你家东山那边小竹林能挖出来多少笋?回头也腌着吃。”

  “总算有用处了。”胖婶儿也是点头:“我前几天还跟你五叔商量着,想等过完年松快那几天就把竹林砍了,现在看看,可不能!”

  三人说话的功夫,李景山只顾着埋头吃,酸笋吃起来很清爽,陪着煎饼吃刚刚好,最后专门给他匀出来的一盘子煎饼都吃完了,他呼噜呼噜的把碗里半碗稀饭吃完了,干脆坐远了。

  眼不见嘴不馋。

  见李景山这么快吃完了,于小寒和胖婶儿才不说话,开始吃饭,结果却发现原本小半个菜碟子的酸笋就剩一个底儿了,几乎都被李景山吃完了。

  胖婶儿忙夹了一筷头放稀饭里配着吃,发现放稀饭里吃居然也很好吃。

  于小寒早上的稀饭做的不算多,只是给后来来的胖婶儿和李景山都匀出来小半碗,剩下的她和姜夔也刚刚好一满碗,姜夔看吃饭的模样慢条斯理的,不跟李景山那样粗,但吃得让人察觉不到的快。

  等到最后,于小寒居然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

  又是吃了自己家的饭还来蹭于小寒家的饭,胖婶儿饶是平时脸皮厚,可也招不住了,夺了于小寒手上的碗筷就要去刷碗。

  她力气大得很,于小寒根本抢不过她,又怕抢着再把碗打碎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胖婶儿把碗筷都收拾好去井边儿上刷碗了。

  这会儿天已经彻底亮了,只是太阳还没出来,天上乌云片片,好像还要再下大雨似的,只是这会儿雨已经吓得很小的。

  雨丝更加的细小了,像牛毛、像花针,密密的斜织着,像这样的小雨丝儿村里人一般是不在意的,去露天井边上洗锅刷碗还是不在乎的。

  只是一般是不会下地干活的,这样的雨丝虽然细小,但也密,除非是必要,不然下地一上午等中午回家身上肯定要湿透的。

  秋雨是不敢常淋的,容易湿寒入体,最后风热感冒。

  等胖婶儿刷了锅洗了碗回来时候,头发上果真沾了不少的小雨珠了。

  下雨时是整个村里最消闲的时候,平常再勤快的人家也停了地里的活计,有的主妇挨家串户的打毛衣,或者准备做过冬的棉袄,只是这两年渐渐兴起来绒衣绒裤。

  绒绒穿起来特别暖和,大部分主妇都不再做棉袄棉裤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才继续踩着缝纫机给尚在襁褓里的小孩儿做棉衣棉裤。

  固执的老人们坚持认为小孩子家家的娇贵,化纤的料子不好,非得老布头做棉袄,吸汗又暖和。

  有的老人家做的小衣服多了还会拿早集上去卖,卖得都不贵,一般城里的老太太也会买一些回去给家里的小孩子穿。

  只是现在城里人们都讲究,不愿给自己家小孩穿人家穿过的衣服料子,怕有皮肤病会感染什么什么的,所以李娟做小衣服都是用的新布料。

  新布料硬,她就可劲儿的用棒槌洗打,最后出来的布料被捶得松软,当小孩儿的小里衣最是合适不过了,跟人家穿过的烂布头相比差了点,但是比新的好不知多少。

  李娟也是有生意头脑的,见自己家婆婆拿老布头做的小衣服卖,卖得不好,自己琢磨出来这样的法子,果真,在城里面备受老人们的欢迎。

  老人们买回去也不会被媳妇嫌弃人穿过的,穿着还柔软舒适,还是纯棉的吸汗,不怕小孩子哭汗衣服吸收不进去再受凉感冒了。

  李娟就是凭着这样的手艺,渐渐积累了不少的客户,两三年下来,她根本就不用再让婆婆去早集上卖了,光微信上隔三差五的就会有新单子。

  因为工序多,麻烦,李娟卖得不便宜,可城里人还是买的人不少,李娟明明一个下岗女职工生意却做的风生水起,比自己当村长的老公每个月赚得都多,还能自己交养老保险金。

  因此,李娟在家里腰杆硬得很,欺负她老公也不怕婆婆有意见,不过见多了自己儿子心甘情愿的被媳妇使唤,而且媳妇也是个精明的不会坑自己儿子,老太太索性也不管了,每天就跟着媳妇做小衣服。

  李娟也是个聪明的,每次把赚的钱都攥自己手里,也不忘经常给老太太买点东西哄她开心,老太太的针线那叫一个细密,她都不给老太太说的,老太太做的小衣服她都多添百分之十的价钱的!

  胖婶儿带着于小寒和李景山来村长家问事儿的时候,李娟正掐着腰指挥家里人干活儿呢。

  “老二你赶紧把盆子里的布捶捶,这两天微信上又有人下单了!妈,你……唉!快点儿,我给你穿针!”说着李娟一把夺了老太太手上的针线,蹭蹭两下穿过去了。

  “大娃你要是不写作业就出来帮你爸干活儿!小妮子你再偷偷摸摸的做小动作以后别上学了,跟你老娘一起卖衣裳!”

  可怜的村长,出去去县里好歹同僚们都好言好语的说话,至少面上奉承话,回村里也是家家户户都给他说着好话,可回了家里面,被自己媳妇指挥干活儿团团转。

  整天下地干了活儿回来就是捶布、做饭的。

  老太太时间长了,居然也习惯了自己媳妇指挥自己跟儿子干活儿的,一开始村里还有老头老太太笑话她的,那时候她心里还不太舒服。

  后来自己闹别扭带得一儿一女也学坏了,她就不敢再乱来了,再后来发现,自己家的媳妇虽然厉害,但是真的把家里边收拾得那叫一个没的说。

  大孙子今年高中花了钱送去市里一高上学,每年几万块钱的掏,可成绩那是真的在提升,说是能考个全国知名的好大学呢!

  老太太也不懂什么大学好,就只知道上大学出来都是有出息的,自己大孙子还能考上个特别好的大学。